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根莖類中藥

    白芍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6-01 16:58:16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白芍為常用中藥。始載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上品,原名芍藥。

    白芍

    別名:芍藥、杭芍、毫芍、川芍。

    來源: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的干燥根。多為人工栽培。

    產地:杭白芍,主產于浙江省東陽、臨安、余姚等地。

    毫白芍,主產于安徽省毫縣、渦陽等地。

    川白芍,主產于四川省中江、渠縣、墊江等地。

    此外湖南、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北、陜西、貴州、云南、甘肅等地均有生產。

    性狀鑒別:杭白芍:呈圓柱形長約10~20厘米,直徑0.5~2.5厘米。表皮淡棕色,未去盡栓皮的部位棕褐色呈花斑狀,較粗糙,有枝須根痕和縱皺,偶顯橫向皮孔。質堅體重,不不易折斷,斷面粉白色,顯菊花孔。氣無,味微苦酸。

    以條粗壯,無枯芍、蘆頭、栓皮、霉變者為佳。

    商品共分七等。產地習慣以成年人的拇指食指合攏為圓環(習稱虎),圍徑約17厘米為定等衡量標準,以虎中的支數多少確定等級。

    一等3~4支,二等5~6支,三等7~8支,四等9~11支,五等12~16支,六等17~21支,七等22支以下無細小稍尾。

    毫白芍:圓柱形稍有彎曲,長8~15厘米,直徑0.5~1.5厘米。表皮黃白色或淡粉黃色。不光潤略顯枝須根痕。質堅體重,斷面淡黃色或淡粉色,顯菊花紋。氣無,味微苦酸。

    以支條粗壯均勻,質堅體重,無枯、蘆、霉變者為佳。

    商品共分六等,以支條粗細長短衡量等級。

    一等長在4.5厘米以上,直徑在1.5厘米以上。二等長在4.5厘米以上,直徑在1.2厘米以上。三等長在4.5厘米以上,直徑在0.45厘米以上。五等長在4.5厘米以上,直徑在0.3厘米以上。六等長短粗細不分,破碎節段不超過20%。

    川白芍:略和毫芍相似,唯表皮粉紅色,光滑無縱皺紋,皮孔和須根痕稍顯下陷,質堅體重,斷面淡粉色或淡黃白色,顯菊花紋。氣無,味微苦酸。分等情況與毫芍相同。

    主要成分:含白芍素,即芍藥甙,又含興奮子宮的成分,此外尚含苯甲酸、β-固甾醇、鞣質、揮發油、脂肪油。

    功效與作用:養血、緩急止痛,其作用為:

    1、解痙鎮痛。對實驗家兔的離體腸管和大鼠在體胃子宮的平滑肌,有降低肌張力和抑制運動的作用。

    2、鎮靜。芍藥甙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。

    3、抗菌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志賀氏痢疾桿菌有較顯著的抑菌作用。

    3、抗真菌。對腹股溝表皮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,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    此外,實驗還初步證明,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,預防大鼠應激性潰瘍病的發生;臨床觀察白芍還有止汗、利尿等作用。

    炮制:橫切三毫米片。分清炒、土炒、炒焦、醋炙、酒炙。

    性味:苦、酸、微寒。

    歸經:入肝、脾、肺三經。

    功能:補血斂陰,平肝止痛。

    主治:頭暈目眩,胸腹脅肋疼痛、四肢孿急、瀉痢腹痛,虛汗不止,月經不調等癥。

    臨床應用:主要用于柔肝止痛,養血補陰。

    1、用于治療腹痛,主要是肝旺脾弱、肝胃不和,肝氣郁滯引起的腹痛(如潰瘍病、腸胃炎時的腸胃痙孿痛,以及肝炎時的肝區疼痛等),白芍能解痙而緩和肝氣之“剛悍,使之“柔和”而不引起疼痛,前人稱這一作用為“柔肝”,有熱者配柴胡清肝解郁,鎮痛效果更好,方如四逆散。

    對痢疾引起的腹痛和里急后重,用生白芍配木香、檳榔等以理氣解痙,再加黃芩、川連等藥加強抑菌作用以清熱燥濕,方如芍藥湯。

    2、用于治療月經不調、崩漏而有小腹不適或疼痛,取其有養血和鎮痛作用,配當歸、熟地等,對治療經痛效果更好。臨床上在治療經痛的方劑中,白芍常不可少。

    3、用于治療由血虛引起的四肢肌肉痙孿抽搐,尤其小腿腓肌痙孿,能緩急解痙而鎮痛,常配甘草同用,方如芍藥甘草湯(實驗證明,白芍和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,有相互增強的協同作用。)

    4、用于治療肝陰不足引起的眩暈、耳鳴等。前人稱白芍為“養肝陰之主藥”,廣泛用于由肝陰不足引起的眩暈、耳鳴、眼花、肢體麻木、肌肉蠕動、舌質淡、脈弦細或弦勁(多見于慢性肝炎、貧血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),常配其他養陰補血藥如麥冬、當歸、熟地等,方如補肝湯。

    5、用于熱病后,陰液耗損、小便不利。白芍有利尿作用,故常用。又陰虛汗多者也可用白芍。

    附:1、前人有謂產后忌用白芍(因產后宜溫,而白芍味苦酸而微寒),但實際上,只要對證,白芍仍可用。例如產后積熱,用張完素之芍藥湯(白芍、茯苓、黃芩),產后肝火熱盛用加味小柴胡湯(小柴胡湯加當歸、白芍、梔子、龍膽草);

    2、當歸、白芍配伍后,能加強補血養陰,在補氣方劑中,如欲兼顧補血養陰,常加配當歸、白芍,方如歸芍六君湯、歸芍異功散等。

    用量:9~12g,利尿需重用。大劑可用至30~45g,但不宜長期大量服用。

    處方舉例:1、四逆散《傷寒論》:柴胡4.5g、白芍9g、枳實4.5g、炙甘草3g,水煎服。

    2、芍藥湯《傷寒論》:白芍18g、黃芩9g、川連4.5g、大黃6g(后下)、木香6g(后下)、檳榔6g、當歸9g、肉桂1.5g(焗)、甘草3g,水煎服。

    3、芍藥甘草湯(張潔古):白芍、甘草各12g,水煎服。

    注:除上述三種白芍外,陜西省寶雞地區在人工栽培白芍供應緊缺時,曾發展過野生白芍的生產,緩和了市場的情況。近幾年來,全國各地大量引種白芍,現野生白芍商品少見。
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八角蓮

    八角蓮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【別名】八角連(《綱目拾遺》),金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