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果實籽仁類中藥

    蒺藜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21 14:19:03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蒺藜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蒺藜

    蒺藜為常用中藥,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上品。原名蒺藜子。

    別名:刺蒺藜,硬蒺藜。

    來源:為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近成熟果實。

    產地:主產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及北方各省。

    性狀鑒別:五個小堅果聚成星球狀復果。具10個粗大木質的硬刺,頂端倆倆相接,呈五角星狀。商品多脫開為單個小堅果,桔瓤片狀,長7~8毫米,寬4~5毫米,厚約3毫米。表面黃色并有網狀花紋,弓形面有長,短刺各一對,氣微,味淡。以顆粒均勻,飽滿堅實,色黃綠者為佳。

    主要成分:含揮油、剌蒺藜甙、生物堿、脂肪油等。

    藥理作用:疏肝熄風、行瘀去滯。能解郁、明目、止癢,其他用為降壓(水浸液能降低麻醉動物的血壓)、鎮靜。臨床觀察認為可能還有抗過敏作用。

    炮制:去剌鹽炒。

    性味:苦溫。

    歸經:入肝、肺經。

    功能:散風,疏肝,明目行血。

    主治:頭痛,目赤腫痛,多淚,乳汁不下。

    臨床應用:1、治肝經風邪所致的頭暈目眩,取其有降壓、鎮靜作用?,F代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表現頭痛頭暈者,多用蒺藜配牛膝、鉤藤等,方如平肝降壓湯(見牛膝項下)。

    2、為眼科常用藥,治目赤多淚、或痛或癢、視物模糊、有外眼翳障,適用于風熱較輕的角膜炎、角膜炎退行期,或急性結膜炎,常配木賊、決明子、谷精草等清熱明目藥。

    3、治風熱所致的皮膚發癢和皮診,如蕁麻疹、神經性皮炎、某些類型的慢性濕疹等,常配其它散風熱藥如蟬蛻、防風以及養血藥如首烏、當歸,方如蒺藜消風飲。

    4、治肝郁所致的胸脅脹悶疼痛。前人認為蒺藜有行血去瘀作用,現代根據這一原理,試用白蒺藜9g,配參三七2.4g內服,治冠心病絞痛,有一定效果。

    用量:6~12g。

    處方舉例:蒺藜消風飲:白蒺藜9g、防風6g、荊芥9g、蟬蛻3g、川芎3g、赤芍6g、首烏9g、當歸9g、生地12g、甘草3g,水煎服。

    注:另有一種軟蒺藜,原植物為藜科的西伯利亞濱藜的果實(胞果)。性狀為扁平扇形,上棕色,粗糙,有主脈三條,放射狀隆起,細脈網狀。老熟時果實基部有剌狀突起,質軟不刺手,果皮種皮均薄,剝去后內有油質的胚與胚乳。氣微,味微酸咸,天津兩種蒺藜均用。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蓽茇

    蓽茇 (《開寶本草》)【異名】蓽撥(《唐本草》),蓽撥梨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