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果實籽仁類中藥

    白芥子_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21 14:23:29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白芥子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白芥子_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

    白芥子為較常用中藥。始載《名醫別錄》名“芥”,列為上品,《唐本草》注“子入藥用”?!堕_寶本草》另列白芥一項,白芥子附于其下。商品有白芥子、黃芥子兩種,習慣以白芥子為主,華東地區習銷黃芥子。

    別名:辣菜子,芥末子。

    來源: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白芥、黃芥的干燥成熟種子。均為栽培。

    產地:主產于安徽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河北、浙江、湖北等地,其它各省亦有生產。

    性狀鑒別:1、白芥子:呈小球型,直徑1~2.5毫米。表面淡黃白色,略平滑,種皮薄脆,易壓碎。破開后種仁乳白色,含油質。氣味,味辛辣。

    2、黃芥子: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,體形略小于白芥子,余與白芥子同。

    以粒大、飽滿、均勻,色黃白色者為佳。

    主要成分:白芥子含白芥子甙,經酶水解后釋出揮發性白芥子油。又含脂肪油、芥子酶、芥子鹼等。芥子含芥子甙、芥子堿等。

    功效與作用:利氣豁痰、消腫止痛,其作用為:

    1、祛痰。屬惡心性祛痰藥,白芥子油對胃粘膜有輕度刺激,產生輕度惡心感,反射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而祛痰。

    2、對局部皮膚與刺激作用。溫敷后能引起局部發紅、充血、灼熱,從而減輕局部組織疼痛,并有助于消炎。

    炮制:炒用。

    性味:辛、溫。

    歸經:入肺經。

    功能:祛痰、散寒、消腫、止痛。

    主治:胸脅脹滿,咳嗽氣喘,寒痰凝結不化,陰疽,痰核等癥。醋調外敷可治腫毒痹痛。

    臨床應用:為溫化寒痰常用藥。

    1、用于寒痰滯于脅下,表現為咳嗽而痰多清稀、胸脅滿悶作痛,可見于慢性氣管炎、肺氣腫,滲出性胸膜炎等,常配蘇子、蘿卜子,方如三子養親湯。如屬滲出性胸膜炎、痰飲積聚于胸脅較重,則需配大戟、甘遂加強利水作用,方如控涎丹。

    2、用于筋骨疼痛,外用治風濕關節痛,神經痛等,研末醋調局部外敷,但如敷處出現刺痛感時,即應停止外敷,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膚發泡和造成潰瘍。如為治跌打損傷疼痛,可與龍眼葉共搗爛調黃糖外敷。

    使用注意:

    1、本品辛溫,凡陰虛火熱,或有痔瘡便血者不宜用。

    2、本品不宜久煎,前人已認識到本品“煎湯不可大熟,熟則力減”?,F代科學證實了沸水能抑制芥子酶的作用,從而使白芥子甙不能釋出有效成分。

    3、藥量不宜過重,否則易致腹瀉(因白芥子與水接觸后,能釋出硫化氫,刺激腸管而促進蠕動)。

    白芥子與蘇子、蘿卜子比較,三者能化痰理氣定喘,但白芥子偏于溫肺氣,蘿卜子偏于散肺氣,紫蘇子偏于降肺氣。

    用量:3~6g,外用適量。

    處方舉例:三子養親湯《韓氏醫通》:白芥子、紫蘇子、蘿卜子,各3g(微炒),打碎后水煎服。

    注:黃芥子多供飲食業作調味品芥末面使用。
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蓽茇

    蓽茇 (《開寶本草》)【異名】蓽撥(《唐本草》),蓽撥梨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