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果實籽仁類中藥

    蓽茇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21 14:29:40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蓽茇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蓽茇


    (《開寶本草》)

    【異名】蓽撥(《唐本草》),蓽撥梨、阿梨訶吔(《酉陽雜俎》),椹圣(侯寧極《藥譜》),蛤蔞(《赤雅》),鼠尾(《中藥志》)。

    【來源】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未成熟果穗。

    【植物形態】蓽茇

    多年生草質藤本。莖下部匍匐,枝橫臥,質柔軟,有棱角和槽,幼時密被短柔毛。葉互生,紙質,葉柄長2~3.5厘米,密被柔毛;葉片長圓形或卵形,全緣。上面近光滑,下面脈上被短柔毛,掌狀葉脈通常5~7條?;▎涡?,雌雄異株,穗狀花序;雄穗總花梗長2~3.5厘米,被短柔毛,穗長5.5厘米,直徑約3毫米;花小,直徑約1.5毫米;苞片1,近圓形;無花被;雄蕊2,花藥橢圓形,2室,花絲短粗;雌穗總花梗長1.5厘米,密被柔毛,花穗長1.5厘米,花梗短;花的直徑不及1毫米;苞片圓形;無花被;子房倒卵形,無花柱,柱頭3。漿果卵形,先端尖,部分陷入花序軸與之結合。

    分布我國云南、廣東等地。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和越南亦有分布。

    本植物的根(蓽茇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【采集】9~10月間,果實由黃變黑時摘下,曬干。

    【藥材】果穗圓柱狀,稍彎曲,長2~4.5厘米,直徑5~8毫米??偣嘁衙撀?。表面黑褐色,由多數細小的瘦果聚集而成,排列緊密整齊,形成交錯的小突起。小瘦果略呈圓球形,被苞片,直徑約1毫米。質堅硬,斷面微紅,胚乳白色。有特異香氣;味辛辣。以肥大、質堅實、味濃者為佳。

    主產于云南、廣東。國外主產于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及越南等地。

    【化學成分】果實含胡椒堿、棕櫚酸、四氫胡椒酸、1-十一碳烯基-3,4-甲撐二氧苯、哌啶、揮發油(不含N、也不含酚性、醛性及酮性物質)。蓽茇還含N-異丁基癸二烯(反-2,反-4)酰胺、芝麻素。

    【藥理作用】蓽撥中提出之精油對白色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、蠟樣芽胞桿菌、大腸桿菌、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胡椒堿對家蠅的神經及肌肉組織均有破壞作用,但不及除蟲菊。

    大鼠腹腔注射胡椒堿可明顯降低直腸溫度(主要由于皮膚血管擴張),但重復注射后即不敏感,該動物并喪失在高溫環境下及疼痛刺激時調節體溫的能力。此作用系不可逆性,并與其辛辣刺激有關。

    【炮制】揀除雜質,去柄,篩凈灰屑,用時搗碎。

    《雷公炮炙論》:"凡使(蓽撥),先去挺用頭,醋浸一宿,焙干,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凈方用,免傷人肺,令人上氣。"

    【性味】辛,熱。

    ①《海藥本草》:"味辛,溫。"

    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辛,大溫,無毒。"

    【歸經】入脾、胃經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入手、足陽明經。"

    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脾、胃、膀胱四經。"

   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腎三經。"

    【功用主治】溫中,散寒,下氣,止痛。治心腹冷痛,嘔吐吞酸,腸鳴泄瀉,冷痢,陰疝,頭痛,鼻淵,齒痛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溫中下氣,補腰腳,消食,除胃冷,陰疝,痃癖。"

    ②《海藥本草》:"主老冷心痛,水瀉,虛痢,嘔逆醋心,產后泄利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霍亂,冷氣,心痛血氣。"

    ④《本草圖經》:"治氣痢。"

    ⑤《本草衍義》:"走腸胃中冷氣,嘔吐,心腹滿痛。"

    ⑥《綱目》:"治頭痛、鼻淵、牙痛。"

    ⑦《天寶本草》:"治跌打損傷,腰腳痛,"

   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0.5~1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搐鼻或納蛀牙孔中。

    【宜忌】實熱郁火、陰虛火旺者均忌服。

    ①《本草衍義》:"多服走泄真氣,令人腸虛下重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辛熱耗散,能動脾肺之火,多用令人目昏,食料尤不宜之。"

    【選方】①治傷寒積冷,臟腑虛弱,心腹疞痛,脅肋脹滿,泄瀉腸鳴,自利自汗,米谷不化:蓽撥四斤,高良姜、干姜(炮)各六斤,肉桂(去粗皮)四斤。上為細末,水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粒,米飲湯下,食前服之。(《局方》大巳寒丸)

    ②治飧泄氣痢,腹脹滿,不下食:蓽撥半兩,肉豆蔻(去殼,半生半煨)一兩,干姜(炮)半兩,訶黎勒(半生半炮,去核)一兩,白術三分,甘草(半生半炙,銼)半兩,木香(半生半炒)一兩。上七味,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匕,空心米飲調下,日晚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蓽撥散)

    ③治氣痢:牛乳半斤,蓽撥三錢。同煎減半,空腹頓服。(《獨異志》)

    ④治脾虛嘔逆,心腹痛,面色青黃,腰胯冷疼:蓽撥、木香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胡椒、桂(去粗皮)、干姜(炮)、訶黎勒皮(焙)各半兩,厚樸(去粗皮、生姜汁炙)一兩半。上八味,搗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空心粥飲下十五丸,日三。(《圣濟總錄》蓽撥丸)

    ⑤治虛勞脾胃宿冷,不思飲食,四肢怠惰,心下脹滿,臍下結痛,及痃癖氣塊等病:蓽撥(炒)、訶子(煨,去子核)、干姜(炮裂)、人參各一兩,桂(去粗皮)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胡椒各半兩。上七味,搗羅為末,煉蜜和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,空心食前。(《圣濟總錄》蓽撥丸)

    ⑥治痰飲惡心:蓽茇,搗細羅為散,每于食前,用清粥飲調下半錢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⑦治婦人血氣不和,疼痛不止,及下血無時,月水不調:蓽茇(鹽炒)、蒲黃(炒)。上等分,為末,煉蜜和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吞下;如不能飲,米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二神丸,一名蓽撥丸)

    ⑧治瘴氣成塊,在腹不散:蓽茇一兩,大黃一兩。并生為末,入麝香少許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冷酒服三十丸。(《永類鈐方》)

    ⑨治牙齒疼痛:蓽撥、胡椒。上二味等分,搗羅為末,化蠟丸,如麻子大。每用一丸,內蛀孔中。(《圣濟總錄》蓽撥丸)

    ⑩治偏頭痛:蓽撥為末,令患者口中含溫水,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,右邊疼令右鼻吸一字。(《經驗后方》)

    ⑾治鼻塞腦流清涕:蓽撥、香附、大蒜。杵作餅,紗襯炙熱貼囟門上,用熨斗火熨透,其涕自止。(《醫學入門》蓽撥餅)

    【名家論述】①《綱目》:"蓽茇,為頭痛、鼻淵、牙痛要藥,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。"

    ②《本草正》:"蓽茇,其味大辛,須同參、術、歸、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。"

    ③《本草便讀》:"蓽撥,大辛大熱,味類胡椒,入胃與大腸,陽明藥也。溫中散寒,破滯氣,開郁結,下氣除痰,又能散上焦之浮熱,凡一切牙痛、頭風、吞酸等癥,屬于陽明濕火者,皆可用此以治之。"

    ④《本草正義》:"蓽茇,脾腎虛寒之主藥。惟瀕湖謂是頭痛、鼻淵要藥,取其辛熱能入陽明而散浮熱。按頭痛固有真寒一癥之宜用大辛大溫者,但鼻淵、牙痛,本皆火癥,古人偶用辛散之藥,蓋亦反佐之義,用作向導,瀕湖竟以為散浮熱,恐是誤會,石頑和之,非也。"
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蓽茇

    蓽茇 (《開寶本草》)【異名】蓽撥(《唐本草》),蓽撥梨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