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全草類中藥

    薄荷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6-02 17:27:08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薄荷為常用和中藥。始載《唐本草》。

    薄荷

    別名:銀丹草。

    來源: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全草。均為栽培。

    植物形態:草木,多年生,莖方形,被逆生長柔毛,全株有辛涼香氣。單葉對生,長卵形或橢圓形,葉緣銳鋸齒狀?;ㄔ谝覆砍奢啝罨ㄐ?,花冠略成二唇形,淡紅色或紫色。四枚小堅果,藏于宿存厚膜質的萼筒內。

    產地: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,以江蘇、太倉、河北安國、江西、湖南等地產量大、質量好。

    性狀鑒別:干燥后,葉多卷曲皺縮或破碎,氣芳香,搓碎時更顯著。味辛而涼。薄荷的收割北方一年二次,江南一年三次,習稱頭刀、二刀、三刀。頭刀莖長而粗,二刀莖勻、葉多,含油量多質量好,三刀者莖細葉薄。

    以條勻,葉密,紫紅梗有白毛,香氣濃,葉綠者為佳。

    主要成分:含揮發油,其中主要含薄荷腦、薄荷腦、薄荷酮;此外,尚含樟烯、檸檬烯等。

    功效與作用:疏散風熱,其作用為:1、消炎;2、鎮痛;3、健胃祛風;4、止癢。

    炮制:切咀,生用。

    性味:辛涼。

    歸經:入肺、肝經。

    功能:發汗,散風熱。

    主治:外感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。

    臨床應用:作為輔助藥,主要用于協助疏散風熱。

    1、用于治療外感風熱(感冒、上呼吸道炎等)。作為發汗解表的輔助藥,特別適宜于有頭痛、眼紅、咽喉腫痛的患者,除有解表作用外,還可使咽喉部發炎的粘膜局部血管收縮,減輕腫脹和疼痛。常配荊芥、防風、或桔梗、甘草等同用。

    2、協助其他解表藥透疹。用于麻疹初期,疹透不快,配升麻、葛根、蟬蛻等。

    3、用于治療夏季感暑的頭昏、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??墒杞怙L熱,配石膏、甘草、方如雞蘇散。

    使用注意:肺虛咳嗽、陰虛發熱不宜用;哺乳婦女一般不宜多用,因薄荷有退乳的副作用。

    用量:2.4~6g,入煎劑要后下。

    處方舉例:雞蘇散《傷寒標本》:薄荷3g(后下),生甘草3g,滑石18g,水煎服,或共研粗末焗服,但以水煎服較好。

    注:蘇州尚產一種龍腦薄荷,莖上部螺旋狀,雄蕊短于花冠,葉片厚,氣味濃,供出口。

    野薄荷與家薄荷外形相似,但莖細彎曲,葉小而稀疏,氣弱。北方產頭刀薄荷莖長、色紫、葉大、質優,二刀較次。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薄荷

    薄荷為常用和中藥。始載《唐本草》。別名:銀丹草。來源: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