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樹皮類中藥

    海桐皮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14 15:57:31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海桐皮為少常用中藥。始載于《開寶本草》。

    海桐皮

    別名:釘桐皮、鼓桐皮、刺桐皮。

    來源: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刺桐的干燥樹皮。均為野生。

    產地:主產于浙江寧波、臨海、蘭溪、云南富民、福建、廣西等地。

    性狀鑒別:干皮呈半筒狀或板片狀,長約30~60厘米,厚約1~2毫米,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,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,邊緣不整齊,微突起或平鈍,皮上有大形釘刺、刺尖有時被磨去,可以剝落;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;內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平滑,有細縱紋。質硬而韌、易縱裂、不易橫斷,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富纖維性。氣微香、味苦。以皮張大,釘刺多者為佳。

    主要成分:樹皮含刺桐靈堿,氨基酸和有機酸。種子油含飽和有機酸36.7%與不飽和有機酸(油酸、亞油酸)63.3%,另含下箴刺桐堿。

    功效與作用:海桐皮水浸劑(1:3)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、許蘭氏黃癬菌、鐵銹色小芽胞癬菌、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癬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
    炮制:用清水浸泡,洗凈泥屑,切成小塊,曬干。

    性味:苦、辛、平。

    歸經:入肝、脾經。

    功能:祛風濕,通經絡,殺蟲。

    主治:風濕痹病、痢疾、牙痛、疥癬。

    臨床應用: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,為祛風除濕要藥。

    1、治風濕兩腿腫痛:常與薏苡仁、防風、羌活等配伍,具有除濕消腫行水,活血通絡之功。常用于關節腫痛、百節拘攣,屈伸不直等癥,如海桐皮散。

    2、治大風疾:常與知母、金毛狗脊等配伍,具有祛風活血,強筋壯骨之功,常用于腰膝痛不可忍,腳攣不能伸舉,全身關節痛等癥。

    使用注意:1、血虛者不宜服;2、血少火熾者禁用。

    用量:6~12g,或浸酒。外用:煎湯洗或研磨調敷。

    處方舉例:海桐皮散:海桐皮30g,羚羊角粉、薏苡仁各60g,防風、羌活、肉桂(去皮)、赤茯苓、熟地黃各30g、檳榔30g,上藥共為散。每服9g,加生姜五片同煎七分服。

    注:商品中的海桐皮有很多品種,彼此性狀各不相同,但各地均作藥用,習慣已久。然而吉林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四川、陜西、甘肅等地所用的“海桐皮”與正品不同,各有特色,他們之間的差異需要進一步研究。
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白鮮皮

    白鮮皮為常用中藥?!渡褶r本草經》列為中品。別名:北鮮皮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