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cue0a"><sup id="cue0a"></sup></wbr>
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 <xmp id="cue0a">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ue0a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cue0a"><strong id="cue0a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dd id="cue0a"><nav id="cue0a"></nav></dd>

    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    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葉類中藥

    艾草

  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www.iraqmoratorium.com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07 11:20:03
  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    艾葉為常用中藥。始載《名醫別錄》。

    艾草

    別名:艾蒿、蘄艾、香艾。

    來源: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葉。

    產地:全國大部分地區又產。以安徽、山東、湖南、湖北產量大。

    植物形態:為多年生草本,高40~120厘米。莖直立,圓柱形,質硬,基部木質化,外披灰白色軟毛,莖中部以上分枝。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枯萎,單葉,不規則互生,具短柄,葉片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背面灰綠色,密披白色絨毛,近莖頂端的葉片有時全緣,無柄,披針形?;ㄐ蚩傂蚺帕?,頂生或多數的頭狀花序集合而成。瘦果長圓形。

    性狀鑒別:艾葉:多為皺縮破碎或少帶短莖的葉片,表面灰綠色,背面灰白色,密布灰白色絨毛,質柔軟,斷面有白絨毛,氣清香味苦。

    艾絨:系將艾葉搗碎成絨團狀,灰綠色,質柔軟而韌,用行捻之似棉絮。

    艾條:系去凈葉片之艾莖,圓柱形有縱溝,密布灰白色絨毛,有明顯的互生葉痕,質堅韌,斷面黃綠色,中央有白色髓。

    主要成分:含揮發油,其中主成分為水芹烯、側柏醇、杜松油萜。

    藥理作用:溫經而止血,散寒除濕鎮痛?,F證實其原理為:

    1、止血。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,炒炭后作用較顯著。

    2、抗真菌。艾葉煎劑對皮膚癬菌有微弱的對抗作用。艾熏法對多重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抗菌作用。

    3、健胃。促進胃液分泌,增進食欲,但大量反會引起惡心、嘔吐。

    炮制:艾葉:生用或炒炭。艾條:切咀生用。

    性味:辛、苦、溫。

    歸經:入肝、脾、腎經。

    功能:散寒溫,理氣血,暖子宮,止血。

    主治:腹中冷痛,經寒不調,宮冷不孕,吐血衄血,崩漏帶下。

    臨床應用:常用于婦產科止血安胎。

    1、治胎動不安,有下腹痛和陰道流血(先兆流產),常配阿膠止血,四物湯(去川芎)調和血脈,再加桑寄生、黃芩、續斷等加強安胎作用,方入膠艾四物湯加減。

    2、治虛寒出血,尤其婦科崩漏、月經過多。艾葉炭作為輔助藥,與血余炭、陳棕炭、側柏葉等同用,再隨證配補益藥和收澀藥。

    3、治寒證腹痛,例如婦女經痛而見證屬寒者,可用艾葉、香附輔助四物湯溫經止痛(寒甚可加干姜、肉桂)。

    4、治濕疹癬癩等皮膚病,內癰艾葉祛寒濕,常配蟬蛻、蒺藜、防風、黃芪等水煎服;外用則以艾葉30g、雄黃0.6g,硫磺0.6g,制成艾卷炙患部,或煎水熏洗,效果較好。

    5、艾絨可作為溫炙的材料用。

    附:共葉和肉桂比較:1、兩者都能治寒證腹痛(有時同用),但艾葉以祛寒逐濕見長,主治寒濕腹痛,陰虛而有伏熱者也用,而肉桂溫中助陽,主治虛寒腹痛,四肢冰涼,表現陽虛者則適宜,陰虛陽亦不足者亦用;2、艾葉能止血、調經、安胎,而肉桂能行血不能止血,能動胎不能安胎。

    用量:3~15g,外用適量。

    處方舉例:膠艾四物湯加減:阿膠12g(溶化)、艾葉6g、當歸9g、白芍4.5g、熟地12g、桑寄生18g、川斷9g、菟絲子12g、白術12g、黃芪12g,水煎服。

    注:家艾的原植物主要為艾,特點:葉片大而肥厚,清香味濃、艾絨多,質量好。野艾的原植物則有阿及艾,野艾,錫業艾等。特點是葉片小,瘦長而薄,清香味淡、艾絨少,質量較次。
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古今名醫

    隋唐名醫--王燾

    王燾,約生于唐總章三年(670),卒于天寶十四年(755),(今陜西..[詳細]

    更多焦點熱文

    艾草

    艾葉為常用中藥。始載《名醫別錄》。別名:艾蒿、蘄艾、香..[詳細]

    健康養生